发布时间:2016-07-27
来源:投资界
2016年上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行业格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投资人和创业者而言,中国创业与投资市场都发生了很多惊心动魄、影响深刻的事件,这些影响格局的大事件都可以浓缩为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投资界借盘点2016年上半年创投界十大关键词,来看看这些关键词背后的投资人、创业者、热点事件、行业格局……
1.熔断:真金白银换来短命4天,A股市场又一奇葩事件
熔断指的是当股票价格的涨跌幅达到一个点数时,交易随之停止一段时间或者直接收市的机制。
在2015年股市暴涨暴跌成为家常便饭、仅仅3个月时间就有20次千股涨停、跌停,尤其是6月26日股灾A股共2100只股票跌停,5个交易日4次大跌,共造成A股总市值缩水超32万亿情况下,为稳健股市,自2016年1月1日开始A股市场正式实施熔断。
在开市两天里,市场发生了4次熔断,导致两次提前休市。第一次1月4日当天仅交易了140分钟,第二次1月7日全天仅交易了15分钟。A股蒸发市值逾6万亿,按持仓投资者5026.28万人计算,每人亏损额达10.53万元,整个市场千股跌停,哀鸿遍野,满目疮痍。这种情况下,1月7日晚证监会紧急发文暂停熔断机制,熔断只维持了4天。
实施熔断机制本是为了稳健股市,结果反而造成了巨大的负面效应,损失惨重的股民对这一机制怨声载道。在目前A股市场实施涨跌停板和“T+1”交收制度的情况下,实施指数熔断机制会人为缩减市场的流动性,加剧投资者恐慌情绪。在中国股市投资者结构不合理、市场对熔断机制认识不充分、相关配套措施不完整的情况下,仅存在4天的熔断机制想要重启,还遥遥无期。
2.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证考试:明星大佬齐赶考,从此有了科目三
2016年上半年,中国私募高管、明星投资人、VC/PE从业者们等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二次高考”,而关于私募从业人员的基金从业资格也成为资本圈内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今年2月以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内部控制指引》、《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等多个重磅文件,其中对从业人员资格有了明确要求:做证券类投资的私募机构,全部高管人员都要有基金从业资格;非证券类(股权、其他)私募投资机构,至少要有2名高管有基金从业资格,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委派代表)、合规\风控负责人必须要有。另外,合规/风控负责人不得从事投资业务。
在此背景下,4月23日举行的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被称为“史上最热闹”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诸多一级市场的知名投资人,胡海泉、任泉、范冰冰、李冰冰等明星投资人,纷纷赶考。而基金从业资格证考试近90%的内容都是关于证券投资,这对于VC/PE从业人员、私募高管来说,基本脱离实务操作,引发了不少抱怨和不满。
4月20日,VC/PE的“前监管机构”中国创投委发声,要求证监会和中国基金业协会区别对待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根据投资界此前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VC/PE高管和从业者认为应该针对私募股权投资设置独立的从业资格考试。
5月14日,基金业协会对私募基金登记备案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表明私募大佬可凭借资历、业绩等获免试资格,熊晓鸽、刘海峰、阎焱、雷军、蔡文胜等24位一级市场知名投资人成功免考。此外,中基协还将在今年9月推出科目三《股权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通过科目一、科目二或通过科目一、科目三的均可申请从业资格认定。
要求VC/PE从业人员参加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证试旨在加强监管、规范行业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私募证券基金和VC/PE的差异化,从而区别对待。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规定不断完善,从业人员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可苦了海泉、任泉等辛苦备考的了,最惨的还是那些考了却没过的VC/PE从业者。
3. 大并购潮:同类合并、强强联合热潮再现,巨头全世界范围买买买占主流
2016年尽管经历了资本寒冬、经济增长放缓,但企业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仅10大并购涉及总金额就达2660亿人民币,约合2/3个百度的市值。据清科集团旗下私募通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国并购市场共涉及交易4513起,涉及金额超2万亿。其中海外并购创新高,仅2016年前4个月中国企业的对外收购交易总额就达960亿美元,已超2015全年交易量,是2015年同期五倍。
2016年1月蘑菇街与美丽说合并,后整合为美丽联合集团,新集团估值30亿美元。6月,京东花了98亿元从沃尔玛手中买下一号店……2016年延续了2015年行业同类合并、强强联合的热潮,昔日的“对手”一夜之间成为今日的“队友”,其中既有面对激烈竞争、无奈之下的抱团取暖,也是做大做强、行业洗牌的需要。
万达近400亿并购传奇影业、收购Odeon & UCI、卡麦克影业等,海尔366亿并购通用家电,腾讯566亿并购Supercell……2016年上半年延续了2015年行业并购整合风,此外万达、腾讯等巨头也着眼于自身产业链的完整及企业全球化目标,直接撒下巨金在海外市场厮杀。
而一桩桩并购背后,既是行业发展到一定临界点的需求,也是资本市场和投资人的一场场博弈。在IPO退出路径遭到限制、国家政策支持兼并重组等因素下,并购为资本的退出提供了新路径,资本也推动了行业并购的大潮。
4. 战略新兴板搁置:四类企业最受打击,上市融资之路又增坎坷
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服务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企业,此板块上市条件更宽容,首先会淡化盈利要求,允许暂时达不到要求的新兴产业、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
在国家大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自2015年战略新兴板被提出以来,那些烧钱做大规模但难以盈利的互联网企业、准备私有化或正在私有化的中概股企业、拆VIE架构回归国内资本市场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希望转板的企业,都寄希望于被传将于2016年推出的战略新兴板。
3月15日两会闭幕前后,曾传出“证监会主动提请在十三五规划中删除战略新兴板”的消息,最后在十三五纲要修改稿宣读时中这一传闻变成既成事实。根据证监会意见,十三五《纲要草案》中“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板”一句被删除。
对于战略新兴板的搁浅 ,证监会的回应是“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的具体问题,还要做深入研究论证。对于尚在研究中的具体工作,没有必要列入纲要。”在战略新兴板的板块属性、交易机制及投资者类型等没有明确的定位的情况下,长远而言暂不推出战略新兴板也许是个正确的选择。
但这让上文提及的眼巴巴等着在战略新兴板上市的四类企业情何以堪?无奈的他们,不得不选择境外上市、借壳上市、挂牌新三板、延期上市等,中概股的回归也由此受到了影响。
5.借壳上市:快递、中概股借壳成风 “史上最严借壳标准”出台
2016年,随着注册制推迟、战略新兴板搁置,借壳上市这一“短平快”登陆资本市场的方式进入大众视野。与IPO相比,借壳上市最大的优点的是周期快,可以规避一些IPO无法规避的重大瑕疵,不过代价是成本较高。受此影响,A股市场的优质壳资源遭哄抢。
从2015年至今,酷6、完美世界、奇虎360、智联招聘等近40家中概股谋求私有化回归,鉴于巨人网络借壳世纪游轮,复牌之后拉出20个涨停板;分众传媒借壳七喜控股,复牌后拉出7个涨停板,后续股价持续攀升等先例,巨大的财富效应让中概股们回归A股势在必行,借壳上市或是中概股回归企业不错的选择。
顺丰借壳鼎泰新材、申通快递借壳艾迪西等,互联网公司想要实现迅速造血,借壳也是势在必行。很多新三板公司一开始就是奔着A股市场去的,只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而难以成行,只得暂且在新三板安身。在新三板估值低廉、交易冷清、流通性差的情况下,部分如华图教育、英雄互娱等新三板公司蠢蠢欲动,谋求间接登陆主板市场。
在借壳持续“高热”的情况下,6月17日,证监会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此次修订旨在进一步规范借壳上市,给“炒壳”降温,引导市场回归理性,新修订的并购重组办法被称为“史上最严格的借壳标准”。
6.创新层:新三板中5取1,创新层成新“龙门”
自2015年以来,新三板得到市场的广泛青睐,截止至2016年7月15日,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7770家。在市场不断壮大的同时,针对鱼龙混杂、流通性差等问题,新三板自2015年开始酝酿分层制度,大体分为三层:创新层、培育层、基础层。
2016年3月3日,全国股转系统宣布拟定于2016年4月组织挂牌公司分层信息揭示的全市场测试,新三板分层敲定。5月27日,股转系统发布《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分层管理办法(试行)》,新三板分层细则正式出台。该管理办法规定了已挂牌公司进入创新层的标准,挂牌同时直接进入创新层的标准,以及创新层的流动标准。
6月24日,创新层名单正式公布,953家公司进入创新层,占挂牌企业数量的12%。由于新三板对于VC/PE机构要求严格、甚至一度关闸,挂牌新三板的机构本就很少,而创新层对于企业盈利水平、营收增长等要求也较为严格,只有九鼎入围,最终没有一家VC/PE机构进入创新层。
新三板的分层,会在融资、流动性、制度等方面向优质公司倾斜并改观投资者对新三板的预期。首先,挺进创新层的数百家公司将受到更多的融资关注。对企业来说,融资是重中之重,一旦正反馈形成,与其在创业板遥遥无期的排队,分流至新三板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其次,分层制的推出不仅能有效降低投资者搜集企业信息的成本,更能显著改善流动性。第三,进入创新层的公司未来将在制度上享受更多福利。
7.资本出海热:万达、腾讯等巨头齐出海,VC哄抢日海东南亚等创业公司
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结构转型,中国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积累;海外存在着大量优质低估值的企业等背景下,资本出海成为2016年上半年不可忽视的新趋势,中国企业大肆将国际优质企业收入囊中。在经历了2015年中国创投市场的火热后,面对虚高的市场,资本开始回归理性,将目光转向海外,VC/PE出海投资也渐成潮流。
2016年上半年,万达继续其在全球市场的霸气,先后买下传奇影业、卡麦克影业、Odeon & UCI等;腾讯并购移动游戏巨头Supercell;美的收购东芝家电、德国机器人制造商库卡……此外如滴滴、Apus等创业公司也纷纷进军海外。
资本层面,各大机构纷纷投资海外各行业创业公司,如君联资本重点关注美、日、韩市场,投资了展讯、Wish等创业公司;戈壁创投在东南亚成立了2支专属基金,重点关注东南亚地区的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等垂直产业;真格基金投了38个海外项目,其中有马斯克的超级高铁项目。中国面向海外的创业公司也是资本重点关注方向,如BAI看好中国移动互联网产能出海APP,投资了Bigo、妙计旅行等项目。
从目前的市场趋势和国内经济、创业环境来看,国内资本出海势不可挡。
8.股权之争:上市公司对抗野蛮人,资本为王的时代到来
2016年上半年,股权之争你方唱罢我登场,上市公司被举牌、争夺股权和控制权的事件频发,成为资本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以保险资金、私募投资基金等为代表的“野蛮人”通过收购、增持股份等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的事件一再上演。
2016年,始于2015年年底的万科股权之争愈演愈烈。在2015年12月宝能、安邦两大险资举牌,分别成为第一大股东、第三大股东后,2016年3月15日,万科宣布引入深圳地铁对抗宝能,此举引起了万科第二大股东华润的不满。6月17日,华润反对万科发行股份购买深圳地铁资产预案,23日,宝能系发声,明确反对万科重组预案,宝能系和万科似是结盟。26日,宝能系向万科董事会提请罢免王石及郁亮董事职务的预案。7月20日,万科绝地反击,向证监会举报宝能资管计划违法违规…… 持续半年多的万科股权之争走向扑朔迷离、尚未有结论。除去万宝之争,美股上市公司汽车之家也经历了一场股权之争,自4月15日开始,6月25日结束,最终以管理层被清洗、私有化流产,“野蛮人”入主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的举牌方平安信托也是险资。 股权之争不仅仅是2016年上半年中国资本市场的重大事件,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忽视市场迟早会付出代价,资本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9.创业公司死亡: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说死就死
创业江湖,非生必死,高楼之下,步步为营,尸骨为基。在“资本寒冬”、“估值跳水”等背景下,昨天还牛B哄哄的创业公司,今天说死就死。2016年刚过半,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纷纷倒下。
蜜桃网曾是跨界电商的标杆,曾在一年获得3轮融资。今年3月底开始就不断有媒体爆出蜜淘网已倒闭——办公室已经人去楼空,消费者下单之后没反应,客服电话无响应。从种种迹象来看,虽然蜜淘网仍未倒闭,但运营已明显处于瘫痪状态。
博湃养车是史上最大的汽车O2O洗车及养护平台,曾在2015年获得京东、易车1800万美元B轮融资,估值最高达6亿美元,员工1400多人。2016年4月5日,博湃养车微信公众号宣布,博湃养车倒闭,此时距其获得B轮融资不到1年。
神奇百货,CEO王凯歆是98年的妹子,主打95后概念,所有这些鲜明的标签让王凯歆迅速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2016年初,拿到2000万A轮融资,估值达到6000万。仅过去不到半年,王凯歆陷入舆论漩涡中,神奇百货也宣布裁员,仅剩11人。
互联网创业尸横遍野背后,经纬中国创始人张颖这样总结:“盲目乐观,还在追求高估值,还在为自己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还在扩张补贴,现金低于6个月了还没有凶悍调整,融资还没有当第一大事,还在幻想有投资人巨额支持,都是死翘翘前夕的症状。”
10.IP热:游戏IP、军事IP、影视IP、名人IP……一个不能少!
如果说2015年是IP时代的元年,那么2016年就是IP的井喷之年。原创文学IP继续受追捧,游戏IP、军事IP、影视IP、名人IP等新形式如雨后春笋冒出来,IP背后的资本介入也有一定创新。
仅从电影票房而言,到目前为止2016年国内票房排名前7的全是IP电影。2月份,周星驰导演的电影《美人鱼》上映,最终夺得33.9亿票房,创历史之最。这其中无疑有“星爷”这一IP的巨大作用,作为背后保底方,名不见经传的合合影业赚得盆满钵满。票房第二的《疯狂动物城》有迪士尼的IP,票房第三的《魔兽》是游戏IP,票房第四《美国队长3:英雄内战》是电影IP……
IP除了在书影音游等文娱领域的联动,在创投圈、商业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明星纷纷加入创业公司担任CXO、投资人,几大原因是创业公司和资本市场看重了他们的IP价值。
2016年上半年,Angelababy等为其投资的品牌背书,刘涛、姚明、孙红雷担任乐视体育投资人,李湘加入360担任娱乐总裁,周杰伦担任唯品会首席惊喜官……这种新型合作关系,使得企业在消费明星的IP价值、获取知名度和顾客的同时,也能给明星更多的股权或金钱回报,比起简单粗暴的代言人形式,无疑能让双方的利益更大化。